skip to content
Logo Faust

音乐之于我是什么?

/ 5 min read

​ 就在今天,我的专辑收听量达到了3000张。这是一个没有任何意义的数字,但是从量变引起质变的角度上,这已经足够了。 image.png ​ 听歌量最直接影响的是什么?我认为是审美。也许你看到过一种言论说“审美没有高低”,但是在我看来是有的。有别于高雅和低俗的区别,我自认为的对于“审美”的合理解释是“审美力”,也就是对于某种事物的感知力。有人能感知到雨滴哒作响的美,有人能感知到风带动竹叶舞动的美,而木讷之人便无法感知或者说从中获取的乐趣少了很多。关于美学,我接触最早的好像是高中课本吧,有篇课文是“美的历程”的节选。我后面还读过原著来着,大概了解了中国美学的发展。

image.png

​ 好了,回归正题。审美的高低对于音乐而言有什么作用呢?当然有了,最直观的表现就是能否欣赏某种曲风。有人无法欣赏摇滚,爵士,或者古典音乐。而听歌量大的好处就在于,你什么都听过,这是你音乐世界观之内的东西了,再接受新的东西难度当然大大降低。那如果是没有接触过的曲风呢?听歌量对接受它有帮助吗,这儿就要谈到音乐世界观的构建了,就像读书要读经典,听歌也要先听经典,最好的入门某种曲风的方法就是按照它的发展史来听。谁是这种曲风的鼻祖,他最经典的专辑是哪几张。这样构建起来的音乐世界观的地基是很深厚的,也就是从古到今来听,现在的任何一种曲风无一例外都是由之前已经存在的曲风发展而来,从古看尽,这其中一丝一缕的关系对于欣赏现代音乐当然很有帮助。

image.png

​ 对于我来说,音乐的魅力不仅仅停留在声音层面,而是深入到了历史和人文层面。一首歌或一张专辑之所以能触动我,往往是因为在欣赏时,我不仅听到了旋律和节奏,更听到了背后的故事和时代的回响。我听歌很喜欢翻专辑评论区,有人会分享一些有关这张专辑的事情,感觉很有意思。

​ 音乐的审美过程,也是一种自我认识和自我探索的过程。当你真正懂得某种曲风的演进历史时,你的欣赏层次会从简单的“好听”升华到深刻的共鸣,这种共鸣来自于你对艺术作品中传递出的情感和思想的理解。有时候听舒服了身体会有一种酥麻的感觉,我还特地去查阅了一下,这好像叫”皮肤性高潮”?

​ 音乐之于我,就像是一种语言,丰富多样又妙不可言。听歌越多,就好像词汇量越丰富,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能力也越强。我能从音乐中汲取养分。

​ 所以,3000张专辑的收听量或许只是一个开始,它代表着我音乐旅程的一个小小里程碑,也预示着前方还有无数未知的音乐世界等待我去探索。音乐带给我的,不仅仅是审美上的提升,更是生活态度和思想深度的不断进化。这大概就是音乐之于我的真正意义。